中文
阿嵯耶观音铜立像
12世纪中晚期;通高76厘米;杭州见仁里出土;这尊铜鎏金阿嵯耶观音像,由背光、阿嵯耶观音、底座三部分组成。背光呈莲瓣形,外沿饰火焰纹,内部饰一对飞天纹,背光背面有5行44字题记:大魏太和元年岁次丁/巳十月五日乐安公主/敬造佛像一区上为国王/帝主父母师僧一切法/界众生咸同斯福。背光与观音像以插销固定。阿嵯耶观音发髻高耸,发冠中央饰佛像,发尾亦有装饰。上身裸露,颈部饰有项链,双臂佩戴臂钏(chuàn),腕部戴镯。下身着贴身长裙,束腰带,赤足立于三层莲座上,莲座下为四足方座。阿嵯耶观音面部安祥,略带微笑,双手作不同手势(佛教称“手印”),左手施与愿印,右手施说法印。阿嵯耶观音的形象,最早见于南诏国蒙舜化贞中兴二年(899)表现南诏开国神话故事的卷轴画——《南诏图传》。画中绘制的梵僧所铸“圣像”,图后文字即记载为“阿嵯耶观音”。此类观音宽肩细腰,身形颀长纤细,而杭州出土的这尊阿嵯耶观音,虽面容、着装、手势均与标准的阿嵯耶观音一致,但整体偏矮。由于观音像与背光、底座年代差异巨大,腿部又有明显接缝,可以推测:这尊观音像原腿部损坏,加配了另一尊佛像的足部,拼接后未顾及原造像高度,导致比例失调。阿嵯耶观音信仰在南诏(738—902)、大理国(937—1094,1096—1253)时期较为兴盛。南宋时期,云南大理国多次入贡,希望通过宋廷册封来确立自己的合法统治地位,因此,阿嵯耶观音像可能作为一种进贡之物来到南宋临安(今杭州)。到了热衷将不同时期佛像及配件进行组合,以迎合金石爱好者喜好的清末民国初期,这尊损坏的阿嵯耶观音像可能被重新拼接,带着不同时期的历史信息再次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