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科学家精神,赋能新时代发展,激励引导青少年学习老一辈科学家精神,浙江省科技馆基于核心需求,配合9月份的全国科普日精心策划开展了四场精彩纷呈的“科学有观”活动,走进中国核电科技馆、滨江实验小学、杭州植物园、浙江美术馆,邀请科学家、科技工作者讲述科研背后的故事,精彩演绎科普剧《钱学森》《我和亚运有个约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科学家精神见人、见事、见物、见精神,可亲、可敬、可感、可学习,激发公众对科学知识及其背后的科学家精神的学习兴趣。
活动一:飞跃苍穹 探索无垠
9月18日,曾两度进入太空的“英雄航天员”刘伯明走进浙江省科技馆,参加“科学有观”致敬中国航天精神特别活动。
活动现场,刘伯明带着公众一起参观“中华问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科普展。他在展项面前频频驻足,特别是对航天员系统、空间站系统等展项,他也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向大家科普了空间站内部的环境和设施,让大家更加了解真实的太空站生活与工作环境。
本次“科学有观”活动还精心设计了航天精神进校园的环节,邀请刘伯明走进滨江实验小学开展科普分享,带领孩子们继续感受航天精神的魅力。活动现场,同学们向刘伯明积极提问,“您在太空上是怎么喝水的?”“您在太空上做了哪些太空实验?”“三个多月在太空的经历,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对于这些问题,刘伯明都做了耐心细致的解答。他告诉大家,在太空中,水的回收和循环非常重要,航天器内的水通常都会被回收和过滤,以便再次使用。他表示,太空中特别安静,你的思绪也会静下来,有时间的时候会写一些笔记,有时有感而发,也会写诗。活动的最后,刘伯明鼓励孩子们多多学习,锻炼自己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为自己的梦想和航天事业做好准备。
活动二:绿色核能 未来动力
9月7日,浙江省科技馆“科学有观”活动组织师生走进秦山核电科技馆,与秦山核电科技馆合作开展“绿色核能 未来动力”专场活动,和线上47.3万网友一起,聚焦核能知识,彰显科学精神。
核电是一种安全、清洁的能源。作为人类重要能源之一,核能从诞生之初就伴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在全国科普日来临之际,在嘉兴科协和海盐县科协的配合支持下浙江省科技馆和秦山核电科技馆共同启动了“绿色未来”馆际科普合作仪式,在今后携手开展科普资源下沉活动,探索科普服务创新模式。资深核电人、高级政工师原勇作为主讲嘉宾在现场给大家带来了深入浅出的科普讲座,在介绍核能基本原理的同时还向现场的孩子们讲述了核电发展的光辉岁月。
今后,浙江省科技馆和秦山核电科技馆也将开展双馆深度合作,打通科普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让科普知识融入百姓生活,激发市民群众相信科学、学习科学、依靠科学的良好氛围。
活动三:笋“味” Bamboo科学
9月23日,在第19届亚运会开幕之际,浙江省科技馆“科学有观”活动走进杭州市植物园,与一群热爱科学、热爱自然的大朋友小朋友聚集在一起,开启了一堂笋“味”Bamboo科学课,这也是全省科普日的配套系列活动之一。
活动特邀国家林草局竹子研究开发中心“笋竹食品创制”团队负责人,福建省协同创新院竹产业(建瓯)分院院长吴良如研究员给大家分享了竹笋美味背后的科学知识,并介绍了中国最重要的大型竹子---毛竹,以及竹笋从传统山珍变成未来食品的制作工艺与背后的科学。
分享活动结束后,吴良如还带着小朋友们一起参观了杭州植物园里的小竹林,给大家实地讲解了植物园里的金镶玉竹和方竹。小小竹子里蕴藏着大大的科学奥秘,这不仅仅是一堂科学课,更是一次亲身感受自然科学的奇妙之旅。
活动四:数智之下 艺术之上
当数字艺术与智能科技互为表里,一颗名为“科艺融合”的种子在此生根发芽。9月26日,“科学有观”活动“数智之下 艺术之上”走进浙江美术馆,着眼于跨学科创新转化,发掘亚运竞技精神在新时代语境下的社会文化意义。
活动采取嘉宾圆桌对话与分享的形式展开,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孙凌云带来了《大模型时代的艺术和设计》,阐述了在自然语言大模型下艺术设计的发展思考。浙江大学国际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张克俊从传统的字体设计行业出发,讲述了智能篆刻背后的科学与艺术。在杭州亚运村,就有张克俊团队研发的智能篆刻系统,给各国的运动健儿带来中国传统文化与科技相融合的体验。浙江美术馆馆长应金飞围绕博弈论思维,向观众介绍了东方哲学的现代内涵。他认为每一个时代的科技发展,一定是跟艺术发展同步的,博弈论讲的是科技的发展下东方人的精神内核是什么。
下一步,浙江省科技馆将纵连各方资源,创新活动载体,持续输出科学能量,用一场场与公众深度链接的科学活动,弘扬科学精神,让更多的青少年走进科学、了解科学、体验科学的奥妙,鼓励更多的青少年,观科学,观未来。
(通讯:吴夏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