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清改制西晋元康三年马蹄形砖砚
此砚高4.8厘米、长19.3厘米、宽14.4厘米,呈马蹄形,一侧有铭文:元康三年。砖砚是指以古砖为材料刻制的砚台。传世的砖砚多为秦砖、汉砖、晋砖,以澄泥法制成。据记载,用澄泥法造砖瓦,始于秦汉,兴于三国,历经两晋南北朝,历时久远。尤其皇宫及高等级墓葬所用之砖,大都有图案、文字或年款等图饰信息,其上图案文字表现独特,别具古朴与装饰美感。砖的两侧或背面多有模印,或为纪年等信息文字,用于记录制造年代、地点、制作者姓名;或为吉语铭文,保佑子孙后代吉祥如意;亦有人物形象等图案纹饰,刻画线条生动简约,也包含着丰厚的历史与文化意涵。唐宋时期,秦砖、汉砖、晋砖大量出土,文人雅士看到这些砖块古意盎然,坚细耐磨又取材方便,稍加雕琢,即成佳砚。砖砚由是开始出现。清中晚期直至民国初年,金石考据之风盛行,许多文人对于铜器铭文、石刻文字等古文字情有独钟,因而嗜砖砚者甚众。近代吴昌硕大师作画写字多用砖砚研墨,鲁迅先生更是此砚种的使用和爱好者,以至于在北京被周作人夫妇赶出家门之际,怀抱一砖砚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