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江岸屏障 萧绍相连筑海塘
临江傍海的萧山,自古便频繁遭受钱塘江大潮侵袭。自三国至明清,萧山有记载的海溢潮害就达数百次之多。为抵御潮患,人们在河口两岸修建起挡潮防浪的海塘。杭州的海塘,按照历史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当时钱塘县地方官华信,组织老百姓造了“捍海泥塘”,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条海塘。萧绍海塘是钱塘江古海塘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116.85公里,其中西江塘与北海塘位于萧山境内。西江塘与北海塘自唐代逐步扩大修筑规模。到了五代吴越国,吴越王钱镠发明“竹笼木桩塘”,他命人在岸边水中打下巨大的木桩和铁柱,再用巨石填满竹笼。层层木桩和铁柱与巨石竹笼大大提高海塘的坚固程度,使海塘有了突破性发展。北宋时出现“柴塘”。因五代钱氏筑塘方法所需工料较多,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两浙转运使陈尧佐、杭州知州戚纶改用柴薪和土层筑塘,称“柴塘”。柴塘就地取材,简单易行,适宜于地基松软的地段,在抢险中常被采用。北宋仁宗景祐年间(1034-1037),两浙转运使张夏首次用巨石砌筑石塘,创立了直立式石塘,并置捍江兵士五指挥,采石修塘,推动了海塘技术的进步。明嘉靖年间又在此技术上发明了五纵五横的“鱼鳞石塘”。用上千斤的条石横竖逐层上叠,从侧面看塘身,层次排列如同鱼鳞一样。至清前期,形成完整的海塘系统。张夏,萧山长山人,北宋仁宗景祐年间任两浙转运使,首次用巨石砌筑石塘,创建了直立式石塘,在西兴至坎山沿线“作江塘十二里,以防江潮之患”,后来在抗潮抢险中殉职。朝廷为嘉奖其治水功绩,追封其为宁江侯,历代皆有追封,萧绍百姓更将其奉为“潮神”,尊称“张老相公”,民间有“沿江十八庙,庙庙供张公”之说。各地建祠立庙,现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初六、八月十八,民间还有春、秋两祭,纪念张夏,驱灾祈福。